精彩評論
當西藏的年輕人開啟“叛逆模式” 0000-00-00
國慶宅家追平了《日光之城》,題材罕見,是首部反映西藏都市生活的劇。父母對它的評價很高:今年國產劇里,最值得看的一部。而從未去過西藏的我,也能隔著4000多公里的距離,直觀感受那里的風土人情。趁假期最后兩天,趕緊推給大家。大眾印象里的西藏拉薩,往往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圣地:遠離塵囂、藏傳佛教的中心、絕版的...
詳情
西藏的都市劇 生活化主旋律又一力作 0000-00-00
最近看了幾部主旋律劇,主創思路真的打開了。前面有山花爛漫時口碑爆棚,這部估計也是好評不斷。
以前一提西藏題材,就是講歷史,總是離不開馬背和苦難。或者一提美食美景,似乎就要做成紀錄片。本劇就不一樣了,好吃的養眼的,一樣不少,但都完美融入劇情。有民族特色,但聚焦的是當下的年輕人。講述的內容和方式也不過于...
詳情
出走 or 留守:選擇不同,沒有對錯 0000-00-00
“你們兩個現在一門心思地要走要離開八廓街離開拉薩,難道這里就那么不好嗎?”土登啦的這句話完美提純了全劇的最大矛盾點。但實際上,每個人的情況比這要更復雜一些。《日光之城》看似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家長里短,背后卻糅合了高原人民生存發展的多種可能,有人堅持,有人出走,有人創新,有人回歸傳統。沒有對錯,只有選擇...
詳情
拼勁氣血拍出的《日光之城》,夠真、夠巧、夠好看 0000-00-00
西藏究竟是什么樣子的?最早的印象,是那首藏族民歌《北京的金山上》。這首誕生于上世紀60年代的民歌,展現了彼時西藏的風土人情。21世紀前10年,“西藏熱”興起。窮游西藏,躺在布達拉宮門口曬太陽成了無數文藝青年的夙愿。爾后,電影導演也將鏡頭對準了西藏。張楊導演拍了《岡仁波齊》,松太加導演拍了《阿拉姜色》,還有...
詳情
假如用父母的視角打開《日光之城》…… 0000-00-00
《日光之城》播到第21集,終于決定來寫下它。因為這一集,我和劇中人一樣失去了一位親人——玉珍奶奶去世了。作為講述年輕人追求事業與理想的劇,我看著看著卻總忍不住想:假如用父母的視角打開《日光之城》,會是怎樣?那父母肯定會站在主角們父親土登啦的處境去體察他:大兒子索朗放棄考公非去做生意;小兒子扎西不愿當醫...
詳情
《日光之城》:別樣拉薩,別樣西藏 0000-00-00
提起和西藏、拉薩、藏族人民有關的影視作品,會想到張楊導演的《岡仁波齊》,松太加導演的《阿拉姜色》,萬瑪才旦導演的《氣球》《撞死了一只羊》等等,這些影片大多表現藏族地區的傳統生活,以及對拉薩這一朝圣之地的虔誠信仰,鮮少有表現藏族人民當下的生活作品。《日光之城》則聚焦當代,以拉薩為核心,通過一群藏族年輕...
詳情
破立之間自有生機,野百合也有春天 0000-00-00
美麗的拉薩是很多人的朝圣之地,因為地處高原、每天的光照時間很長,因此它也被稱之為“日光之城”。在一日千里的新時代發展背景下,這座古老的城市和它的居民們,都迎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。芒果出品的電視劇《日光之城》中,住在拉薩八廓街上的土登一家四口,生活也面臨著新的挑戰。無論是一心創業的大兒子索朗,還有一心棄...
詳情
西藏創業啟示錄:索朗的電商夢與崗巴羊的故事 0000-00-00
《日光之城》里索朗這段講西藏本土特產困境講的太好了,緩緩揭開了西藏本土特產背后的困境和希望:“我從小在八廓街長大,可有些東西始終沒有變,賣得最好的不是我們西藏的。牦牛肉干,青海產的;牦牛奶,甘肅產的;奶棗,新疆產的;藏紅花,伊朗產的。雖然都是打著我們西藏特產,可是我們真正西藏產品是少之又少,這就是我...
詳情
嘎吉大院獨有的“拉薩浪漫” 0000-00-00
在早上八點北京地鐵擁擠的車廂內,迭部縣的格桑突然對我展開了微信消息的猛烈轟炸。他一看到我朋友圈里發布的參加《日光之城》看片會的照片,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一連串的追問:“周游和楊秀措這次在劇中有感情戲嗎?”“崗巴羊的創業項目最后到底成沒成功?”“這劇真的是一部喜劇嗎?”面對他連珠炮似的問題,我笑著回復道:...
詳情
沒有哪一種生活絕對正確,他們都選擇了自己最喜歡的。 0000-00-00
陽光普照的地方,萬物生輝很多人把西藏當成一生必須的夢想,我和我的朋友都有過類似的渴望與向往。我曾去過兩次拉薩,一次半個月,走馬觀花的觀光。還記得那次為了圓夢,報小團去納木錯,路過那根拉埡口的時候高原反應劇烈,簡直頭疼欲裂,但堅持到目的地,看到碧藍如洗的湖面,內心的喜悅蓋過了身體的不適。一次旅居了三個...
詳情
